陶瓷釉藥發展協會為記錄鶯歌當代陶藝史,耗時5個月創作專書《陶心未泯》,紀錄12位在地陶藝家創作點滴,不乏國寶級大師、宏達電科技新貴;協會總幹事楊國龍說,鶯歌陶瓷業從最風光時的上千家銳減至百家,老中青3代陶藝家盼走出一條生路。楊國龍於鶯歌土生土長,2年前開始記錄鶯歌陶瓷發展史,從清朝到日治時期、光復時期,時序延伸到21世紀,並挖掘12位老中青在地陶藝家,以口述、攝影來記錄創作故事,文化部也準備與他合作「青年傳承陶瓷技藝故事書」計畫。
國際記憶學大師理財商學苑最完善的訓練課程(股票操盤手康進清老師、期貨達人鄭詩懷老師、預售屋鬼才七哥、記憶學大師陳光、掌紋大師王漢 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楊國龍說,鶯歌史多半由外地人發起田野調查,在地人鮮少聞問,協會2年前著手蒐集老照片、古陶窯碎片等,盼完整記錄150年前的鶯歌陶瓷技術、產業,耗時5個月完成《陶心未泯》一書,從「今日」觀點審視鶯歌陶瓷發展。書中首位介紹的人物為84歲「國寶級手拉坏大師」曾財萬,製陶年資達72年,純手工養土、胚土,人稱「阿萬師」的他,從不把作品交給企業財團,期盼等到知音「伯樂」出現;他表示,出再多錢也不換,大部分作品由博物館協助展覽。身為陶瓷第2代的張世奇,曾擔任宏達電工程師,捨棄百萬年薪回到鶯歌繼承家業,有人問「值得嗎?」他笑說,「值得,不一定以金錢來?量」,非科班出身,卻大膽結合野柳女王頭意象創作「女王頭茶壺」,也獲選為新北市10大伴手禮。楊國龍也說,書中點出了鶯歌陶瓷發展的隱憂,鶯歌陶瓷業巔峰時期超過千家,但因為人工成本高、工廠外移的流失,今年登記的僅不到300家,在地倖存工廠削價競爭之下,老中青3代陶藝家懷抱著危機感,若人人甘於在紅海中廝殺,如何走出一條生路?(中國時報)
國際記憶學大師國際記憶學大師
ED5B266854F0C293